秋月级驱逐舰

时间:2023-06-04 01:31:36编辑:揭秘君

我是“保持进攻线”,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谢谢!

在大家印象里,二战中的日本驱逐舰的外形似乎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,无论白露级、阳炎级、还是夕云级,上层建筑布局和武备几乎是一脉相承。其实这些驱逐舰的外观同早期型号差别很大,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,随着特型驱逐舰的服役,才形成了这种大家熟知的日本驱逐舰风格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在日本驱逐舰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型驱逐舰,由于文章篇幅较长,所以分为上、下两部分。

特型驱逐舰的“强炮重雷”是得着重介绍的,上半部分介绍完了“强炮”,下半部分一开始接着来说“重雷”。

610毫米重型鱼雷

自从在对马海战中取得辉煌战果之后,鱼雷作为“水雷战队”的看家本领,一直倍受日本海军重视。从早期全靠进口到后期仿制,再到自己研发,说起来也有一大堆故事。

1911年,日本第一种国产鱼雷“四四”式量产服役,但是国货并没自强,“四四”式的性能让日本人一言难尽,不得不再用回进口货。直到1917年“六年”式鱼雷研发成功,日本海军才算是真正用上了国产鱼雷。

六年式双联装鱼雷发射管

1921年,横须贺工厂造兵部把“六年式”533毫米鱼雷放大,研发出了日本海军第一型610毫米鱼雷,称为“八年式”鱼雷。第一艘采用这种鱼雷的是长良级轻巡,随后川内级、夕张级相继装备。由于条约规定鱼雷口径不能超过533毫米,所以八年式鱼雷作为“极秘兵器”只用在了轻巡上,一直没装备驱逐舰。但这种被日本视为秘密武器的鱼雷,其质量和性能同“洋货”还有较大差距。

1926年,日本最后一次花巨资向英国购买新式“保式”鱼雷,英国人坐地起价,要求最低20枚起卖,单价3万日元一枚。这种鱼雷采用横型复动式二气缸主机,最大航速高达46节,而此前日本国产六年式鱼雷使用的是星型四气缸主机,最大航速只有32节。为了获得新式武器,日本还是咬牙花了这笔钱,并且还很聪明的“花钱不忘偷师”,派出了监督官及助手前往英国现场学习。这位监督官回国后,不但替日本完成了保式鱼雷国产化,还主持了后来著名的氧气鱼雷研发,他就是大八木静雄造兵大尉。

后来的大杀器氧气鱼雷

日本国产保式鱼雷也分533毫米个610毫米两种口径,其中610毫米鱼雷于1928年研发成功,被命名为“九零式”鱼雷。这种鱼雷取代了之前的“八年式”鱼雷,不但装备了所有装有安装了61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巡洋舰,还装备了睦月级之后的多型驱逐舰,在性能更加优异的氧气鱼雷服役之前,一直是日本海军雷击作战的重要武器。

“九零式”鱼雷长8.55米,直径610毫米,装药量400千克。采用横型复动式二气缸主机,极速射程为7000米/46节,最大射程15000米/35节。为了与之配套,日本又研发了“十二年式”61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,后来还为其加装了护盾。

特型驱逐舰一共装备了3座“十二年式”61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,1座位于两根烟囱之间,另外两座位于2号烟囱和2号主炮之间。特型还具有鱼雷再装填功能,为了装填方便,9枚备用雷放置在2号烟囱的两舷和2号主炮的左舷,并加装了防水罩。

1940的14号舰狭雾号,左舷中后部的备用雷防水罩清晰可见

也非尽善尽美

特型还有些后来发现过于激进甚至失败的设计。例如为了提升防御力,将主轮机室与副轮机室交错配置,但是实战证实这种设计在船体进水时反而会加大倾斜度。还比如为了减轻船体重量,栖装时大量使用硬铝合金,后来发现海水对其腐蚀严重,又不得不替换为纯铝板材。

特型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日本海军一直追求“强兵装”(排水量只比上一型“睦月”级增加了20%,兵装重量却增加了近80%),导致舰体复原性差。尤其是“第4舰队事件”将特型舰体过于轻量化、重心过高、复原性差的问题全部暴露了出来,后来日本海军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,特型这才在战争表现出了颇佳的适航性。

1930年公试时全速前进的14号舰夕雾号

1935年7月,日本海军各舰队进行秋季演习,其中第4舰队比较倒霉,在向演习区域进发途中遭遇了强台风。第4舰队司令长官松下元中将为了让部下们接受高难度海况训练,决定继续缓速前进。结果从下午4点开始,多艘战舰被海浪打坏受损,5点20分,“初雪”被一股强大的海浪抬起腾空,脆弱的舰体无法承受,舰艏直接折断,随后被勉强拖回大凑港。此外“夕雾”号舰艏也被切断,还有其他6艘特型上层建筑受损。这次事故被称为“第4舰队事件”。

其实当时美国在同日本的海上军备竞争中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,例如1936年服役的“波特”级驱逐领舰装备了4座127毫米双联装舰炮,由于炮塔要兼顾高平两用所以重量很大,导致整艘军舰重心过高,后来不得不对炮塔进行轻量化改进,最大仰角下降到35度,丧失了对空射击能力。

上一篇:胤读什么

下一篇:清朝历代帝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