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我国的东北,很多人会马上联想到美丽的雪景,还有“东北神兽”狍子,狍子因为憨憨的模样和直愣愣的行为模式,在被人们提起的时候会加上个前缀“傻”。
渐渐的,“傻狍子”成了全国人民它的爱称。
人们之所以觉得狍子“傻”,是因为狍子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和不合时宜的好奇心。
比如人们在它经常出没的地方设了陷阱要抓它,它逃脱了之后并不会重新寻找栖息地,而是感觉危机解除了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,又中一次招。
或者是见到人类的时候不会躲开,还会凑近来看你在干嘛,让人哭笑不得。
最近,在内蒙古的维纳河地区,护林员在进行日常巡逻林场的时候,意外的发现了一只通体雪白的狍子。
最初护林员还以为是白鹿,凑得近了那白色的动物也不知道躲,不像鹿那么敏感,观察半天,才确认了是一只狍子。
纯白色的动物,因为极其罕见,在古代的时候,常常会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,若是在民间发现了,都会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。
白色的狍子在清朝乾隆时期就被发现过,并捕捉了送入宫中。
时值太后的生辰,乾隆龙心大悦,不仅让画师给白狍专门画了画像,还亲自为它作诗一首。
今天我们都知道了,纯白色的动物是因为病变造成的,和“祥瑞”没有关系,就像人类会有白化病,动物一样会有。
一旦患上了白化病,体内不再含有能合成黑色素的络氨酸酶,就会变得通体雪白。
黑色素是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的,一旦没有了黑色素,皮肤很容易被晒伤,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,所以在野外生存的动物要是患上了白化病,就会比其他正常的动物脆弱很多,对野外生活非常不利。
要怎么分辨白色的动物是得了白化病还是白色的亚种,其实很简单,就算是基因突变成了亚种,本身的黑色素还是会存在的,颜色深浅分明的花纹依然会有。
浑身上下一丝深色都没有,并且眼睛泛红的,那就是得了白化病了。
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有亚种的白狍,在内蒙古发现的那只白色的狍子,应该就是得了白化病了,那它的生存状况就非常令人担忧了。
白化的狍子不仅会比正常的狍子脆弱,还很容易暴露在天敌的眼中,这是十分危险的。
棕色的皮毛是它很好的保护色,没了这层保护色,狍子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之中。
在我们人类看来,狍子在树林里的时候,是一眼就能看到的,绿色和它本身的棕色并不相融。
但是在狍子的天敌——老虎的眼中,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,在它们眼中的世界和人类看到的可以说是天差地别。
人类能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,是因为人类的眼睛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能感受到红、蓝、绿三种颜色的光,三种颜色的波长分布各异,就在我们眼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颜色。
若是其中一种或者多种颜色的缺失或者是感知不强,就会形成色盲或者是色弱,红绿色盲就是缺失了对红光和绿光的感知。
除了人类之外的哺乳动物,绝大多数的眼睛里的视锥细胞只能感知到绿色和蓝色,简单来说,就都是色盲,所以在这些动物的眼中,带有红色系的颜色都分辨不出来,统统都是绿色。
狍子对于老虎来说就是绿色的,在树林里的时候,若不是直愣愣的迎面撞上,很容易藏匿身影。
而失去了棕色皮毛的狍子,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白,老虎自然能一目了然,而狍子也要用力奔跑才能免入虎口,使得生存变得加倍艰难。
没有了保护色是一层艰难,基因缺陷又多一层艰难。
得白化病就证明基因缺陷比较明显,个体就会比其他的动物弱,并且这种缺陷会遗传,它的后代身体状况也不会太好。
在野外生存,强健的体魄是动物的基本要求,大自然的竞争非常激烈,赤裸裸的丛林法则,弱就会沦为食物链的最底层。
就算是侥幸躲过天敌的捕猎,也难逃自然的淘汰。
结语:当国家把狍子列为保护动物之后,来自人类的威胁大大的减少了,毕竟在法律的震慑之下,还敢铤而走险的人不多。
但是人类是不会干涉大自然各物种之间的关系,面对以它们为食的狼、老虎等猛兽,还是要靠狍子自己去周旋。